不再疲於「救火」:思維轉變,讓你真正掌握企業命運

走過疫情、走過關稅,我見過太多老闆為了「解燃眉之急」而疲於奔命。

他們以為的問題,常常不是問題;他們忽略的細節,才是引爆危機的風暴引信。

我曾經也是一個「解題高手」。客戶缺現金流,我就幫忙砍支出、加銷售; 招不到人,就重寫職缺內容、優化團隊分工;營收下滑,就重整產品、設計促銷方案。 每一場都打得漂亮,但後來我發現,有些客戶一年後又遇到同樣的困境。

這些問題,不是錯誤的徵兆,而是轉型過程的必然考驗。

那時我才開始反問自己:我到底是幫企業「止血」,還是幫他們重建「免疫系統」?

真正的問題,從不寫在會議簡報上

有一次,某企業二代找我協助解決人才流失問題。

他告訴我:「我已經提高薪資、召開會議聽取員工心聲,甚至聘請了顧問協助,但人員仍持續離職。」

到達現場後,我沒有立即進行人才盤點或舉辦溝通工作坊, 只做了一件事:請他帶我參觀倉庫。

在那裡,我看到的不只是倉庫,而是堆積如山的三年未清理的呆料、零件和半成品。

我當場問道:「這些物品的報廢決策由誰負責?」 他回答:「沒人敢做決定,大家都怕被主管責備。」 我意味深長地說:「你的問題不是人才流失,而是組織中沒有人敢於承擔責任。」

聽到這話,他陷入沉思,然後恍然大悟:「原來我們的問題根源如此深層。」

問題解構,從「現象」深掘至「核心成因」

我訓練自己,也帶著客戶不再只解眼前問題,而是不斷層層分析至關鍵節點。

我帶著客戶探討:為何員工一直離職?

  • 第一層:薪資福利、工作氣氛(企業主已嘗試解決,卻無效)
  • 第二層:主管管理風格、缺乏成長機會、職責不清(通常是員工不滿的原因)
  • 第三層:組織文化根基不穩、決策流程僵化、權責制度不明(最底層根源)

其實問題核心在於組織失能,缺乏健全的權責制度,沒有人想要成為老闆的眼中釘。

不再急著給答案,而是準確分析底層邏輯

我認為顧問真正的價值,是站在企業看不到的視角,說出他們其實早就知道、但沒勇氣承認的真相。

很多客戶一開始會覺得:「你不是要來給我們方案的嗎?為什麼不快點給我解法!」

但三個月後,他們會說:「還好當初你沒有急著動手,而是先幫我們看懂為什麼我們會走到今天這一步。」

下一次遇到問題是,你也可以問問自己:

  • 「這件事情的決策權在誰?如果出了錯,誰會負責?」
  • 「這件事情的正確執行流程是什麼?」
  • 「這個問題的發生,是人沒有掌控好的問題,還是系統允許它發生?」

讓企業能在下一次危機來臨時,能設計一套更從容應對的「免疫系統」。